孩子一发烧就跑医院导致感染 哪些情况急不来?
感冒、咳嗽、发烧、腹泻、呕吐……家有患儿比天大,一大家子见不得宝宝有任何不适,一有风吹草动就急吼吼往医院跑,熟不知医院是疾病聚集地,带着娃排队好几小时反而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事实上,一发烧就带患儿就医并不是明智之选,应该如何选择就诊的最佳时机,如何利用好仅有的几分钟就诊时间,如何更高效地和医生沟通?且听沪上各大医院儿科专家支招。
误区一:一发烧就跑急诊反致交叉感染
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无论多少度就会半夜赶到医院挂急诊,熟不知发热短于3小时内,是很难通过体检或血液检查寻到发热原因的,发热头三天,没有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可以在家退热观察。通常患儿发热超过38.5℃就需要服用退热药物,避免热性惊厥。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谷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小儿发热情况因人而异,主要观察其整体精神状态。三个月以内的患儿发热尤要引起注意。最近就诊高峰遇到不少原本可以不用通宵看急诊的患儿被家长折腾来排队,反而导致交叉感染。
“这波就诊高峰主要因为季节因素导致,患儿集中在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有些患儿本来只是单纯发热,并不伴随腹泻、呕吐等其他症状,来医院排队就诊,可能会被交叉感染。”
遇到患儿半夜起病,谷丽医生建议家长先耐心观察,不要半夜盲目挂急诊,急诊的话只能先缓解症状,而且夜间气温低容易着凉。此外,比如腹部B超、心超等检查在急诊都是没有做的, 如果要做这些检查就要白天重新来排队看门诊,反复跑医院。
“实在症状严重非急诊不可的话,可以先到医院挂号排队等快排到了,再让家里其他人带着孩子来就诊。孩子生病或者初愈,要避免到人群密集、环境封闭的地方,防止二次感染。”谷丽表示。
究竟哪种情况的孩子应该看急诊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专家建议:
首先,高烧儿童。预检时测肛温39.5摄氏度,口温39摄氏度的患儿(非指家中测量温度)可往急诊就诊;
其次是新生儿病人,指出生28天以内的小婴儿,如果出现发烧、抽搐、严重腹泻、意识不清等情况应立即前往急诊;第三类则是意外伤害。
误区二:心急如焚要求输液乱用抗生素
如何在家观察患儿病情呢?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婷告诉记者:“儿童发烧要不要去医院,可以观察孩子精神状态。如果孩子发烧虽高,但孩子的精神状态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与平时差不多,表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继续观察。”
如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甚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喷射性呕吐,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同时,家长还要观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如果发现孩子皮肤发紫、变凉,则提示循环衰竭,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另外,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则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那么,在家自行用药有何注意事项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儿科主任刘芳告诉记者:“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体温高于38.5℃,使用间隔大于4小时,24小时使用次数≤4次。美林(布洛芬),适用体温高于39℃,使用间隔大于6小时,24小时使用次数≤4次。这两种药物可以交替使用,间隔在3-4小时,一天24小时退烧药使用总次数不超过4次。轮状病毒、诺伦病毒引起的腹泻最怕脱水,可以给患儿服用益生菌和口服补液盐。上述常用药在药店均能购买,不用特地到医院配。”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唐晋清告诉记者,门急诊中遇到不少患儿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轻伤不下火线”,“即使孩子生病了也让他们坚持读书,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导致患儿自我痊愈能力减退、感染不容易控制、大面积播散。最近来以学龄儿童为就诊‘主力军’,可见一斑,估计这个就诊高峰,要持续到小学生考试以后。”
唐晋清副主任医师提醒,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生病就惊慌失措,拿起家里的抗生素就给患儿服用误以为能退烧,事实上,发热咳嗽等疾病初期,以病毒性感染占了很大比例,不主张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针对细菌和一些支原体等微生物,乱用抗生素不仅不会缩短疾病的病程,反而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药物过敏、耐药、肝肾受损等等。
还有一些家长一到医院就强烈要求使用静脉点滴消炎药,医生认为都是不可取的。治疗上应遵从从口服开始的阶梯疗法: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时候,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做一个“理性聪明”的家长。
误区三:手脚冰冷洗温水澡,用错物理降温
患儿发烧时,在家进行物理降温也很重要,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
1。头部冷湿敷:用20至30摄氏度温水浸湿软毛巾后,稍微挤压,待到不滴水了,折好置于孩子前额,每3至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袋,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宝宝后脑勺枕部,适用于体温大于39℃以上的高热。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部、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儿科主治医师王维洁提醒,有些家长用错物理降温方法适得其反,“当孩子发烧时,如果患儿手脚是热乎乎的,说明发烧已经烧到顶峰,这时候的温水洗澡可以帮助散热降温,注意水温要比体温低3-4℃。但是如果宝宝在发烧时手脚冰凉,说明体温还会继续上升,这时候家长可以温水帮宝宝擦身、温水泡脚散热,千万不要给宝宝温水洗澡,因为这时候洗澡会使孩子因为散热过多出现寒颤,皮肤发紫等表现。同理,当患儿手脚冰凉时,也不要给冰敷额头。此外,高热时给患儿穿过厚衣服不利于退热,还会诱发热性惊厥。”
误区四:交代病史语无伦次,采集样本手忙脚乱
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就诊,自己慌慌张张,有的甚至忘记带病历卡,医生问起病史,他们一头雾水;还有好几个家长一起陪患儿看病,交代病情七嘴八舌毫无重点,大大影响了就诊效率。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谷丽称,家长要在就诊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 “来陪孩子就诊的家长应该准备好患儿的基础信息和精简扼要的病史,比如患儿有哪些症状、症状持续了多久;来就诊前已经在家服用了哪些药物(建议拍药盒照片)和具体服用时间以及服药后孩子的反应;患儿的饮食排便睡眠情况等。”
为了提高就诊效率,谷丽主任医师还建议家长在家里就采集好腹泻患儿的大便样本,“带着样本来医院可以在挂好号后和护士台打招呼说先化验再就诊,这样排队等到看医生的时候化验报告也出来了,因为大便通常要在一小时内化验的,所以一般医院都会优先让做化验的。”
此外,对于有些比如哮喘的慢性病患儿,最好家长亲自带娃看,不要让老人带着看,因为涉及长期治疗管理的问题,年轻家长科普知识知道得比较多,而且更清楚一直以来孩子的治疗情况,避免家里老人带患儿就诊一问三不知。有些比较复杂难以口述的症状,家长可以手机拍视频或者照片带来给医生看。
误区五:咳嗽药水当橙汁喝,自说自话超量服药
不要超量误服!不要超量误服!不要超量误服!昨天晚上,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剂科李志玲博士在朋友圈连发了三个感叹号。
“上海市儿童医院用药问答”免费用药咨询微信号,最近的咨询量爆棚。由于这两天流感爆发,家长都很急切,值班医生一直回复晚上十点,都还在忙碌。在一些常规用药咨询外,超量误服情况频现。
超量误服是什么概念?这两天真实的案例:只要吃2粒药,变成了吃22粒;只要喝2.5ml药剂,变成了喝25毫升;甚至有孩子,把咳嗽药水当成橙汁,喝掉大半瓶。
超量误服有什么后果?维生素等稍微超量还不至于说有性命危险。但一些会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超量服用分分钟可能导致孩子窒息。常用药退热药乙酰氨基酚颗粒,市面上出售有橙子味、草莓味、香蕉味等,儿童一旦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坏死。
超量服用后该怎么办?一旦发现小孩误服,可在家中紧急处理,直接催吐,可以用手指抠喉咙,把药物吐出来。如果不能吐出来,误服的药物量大且有毒性,马上送医院救治。即使在医院中处理后,家长切不可放松警惕,回家后,仍需继续观察宝贝的相关反应。
超量服用为何会发生?没看清说明书。
药物没有放好,被孩子误服。比如,喂完药瓶盖没盖紧放在床头柜。又或者,把药物直接放在冰箱里。
儿童药如何妥善保管?如今不少儿童药口感和外形都很像糖果和饮料,小孩子会以为是好吃的,拿了就放进嘴里。
所以,儿童药存放首先要避光,关键是得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或者直接锁进柜子里。同时教育孩子认清药品,不能乱吃。
误区六:咳嗽哮喘在家雾化反坑娃
普通感冒后的轻微咳嗽,不用药、多喝温水,在家护理即可。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呼吸科主治医师刘全华建议,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就医:
咳嗽>4周; 咳嗽超过1周,而且越来越重; 剧烈咳嗽1周,咳得脸部涨红,好几次咳到吐,咳得睡不着睡不好; 开始干咳,然后变成有痰声的咳;
哮喘娃突然出现频繁咳嗽(非常可能预示哮喘急性发作); 咳嗽伴呼吸急促,喘息或有不规律的呼吸;
咳嗽+发烧;出现三凹征:呼吸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剑突下明显凹陷(说明孩子呼吸非常困难);
咳嗽时,孩子嘴巴周围颜色不如平时红润,有些发白甚至发紫、发灰;
若出现窒息、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咳出血或粉红色痰,应尽快急诊。
怎么判断是不是哮喘?刘全华提醒,若孩子有以下表现,高度提示哮喘:
≥每月1次的发作性喘息;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喘息症状持续到3岁以后; 抗哮喘治疗有效,停药后复发。如果孩子喘息发作3次以上,有湿疹史或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如尘螨阳性),或父母有过敏疾病史哮喘史,将来TA发展诊断为哮喘的可能性较高,要进行哮喘发生风险评估和抗哮喘治疗诊断。
雾化吸入治疗是指通过雾化器,将药物转化成药物微粒,通过吸入的方法,将药物送入呼吸道,起到消炎、解痉、化痰的作用。
哮喘、急性喉炎、急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治疗时都可能用到雾化吸入。
针对不同疾病,雾化用药有很多。多数情况下,都会用到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一部分父母就此紧张了:会不会有毒副作用?
刘全华医生解释,这是某些呼吸道疾病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式。雾化吸入是局部用药,直接作用于气道病变位置,全身吸收微乎其微。以哮喘宝宝为例。长期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达2年,不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骨质发育。
还有一部分父母觉得,“雾化好!孩子一用就不咳了!”于是,在家自备雾化器。这就牵扯到两个问题:
第一,你能确认孩子咳嗽的原因,选对正确药物?用药不对,不仅无效,反而可能耽误病情。
第二,你确定选的药适合你家的设备?不同药物适用不同的雾化方法,设备不对、操作方法有误,就是白吸。所以,小朋友咳得凶,先看医生,征求用药意见后,再决定要不要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