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健康 正文

小心氨中毒——认识罕见遗传代谢性疾病尿素循环障碍

2025-02-21 10:20   来源: 互联网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从出生开始,生活就与常人不同。普通的鸡鸭鱼肉、蛋奶制品,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对他们而言却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因为稍有不慎,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就可能导致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无法及时排出,进而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这一切,都源于一组名为“尿素循环障碍”的罕见遗传代谢病。根据国内相关患者组织调研发现,95.5%以上的患者为儿童。

每年的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

值此2025国际罕见病日之际,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尿素循环障碍(Urea Cycle Disorders, UCDs),了解这种疾病,关爱这些“罕见”的生命。

当美食成为毒药原来是尿素循环障碍惹得祸

当我们吃进食物,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和豆类时,身体会将蛋白质分解代谢,为机体供能,同时产生一种有毒废物——氨。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尿素循环”生化途径会将氨转化为尿素,随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然而,对于尿素循环障碍患者来说,由于基因缺陷,尿素循环中所需酶或转运蛋白能力降低或完全能缺失,从而使得氨转化为尿素的过程受到阻碍,导致氨无法顺利被代谢和排出体外。过量的氨在体内不断积累,进而引发高氨血症。尤其是当过量的氨进入大脑后,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氨中毒”!

常见的尿素循环障碍包含6种关键酶和2种关键转运蛋白缺陷或缺失,对应的亚型分别为:

•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

• 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缺乏症(NAGSD)

•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缺乏症(CPS1D)

• 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又称瓜氨酸血症1型,ASS1D)

• 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缺乏症(又称精氨酸琥珀酸尿症,ASLD)

• 精氨酸酶1缺乏症(又称精氨酸血症,ARG1D)

• 高鸟氨酸血症-高氨血症-同型瓜氨酸尿症综合征(HHHS)

• 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又称瓜氨酸血症2型,Citrin D)

有了这些症状,要注意可能是尿素循环障碍

尿素循环障碍的主要特征为高氨血症,患者常有多系统受累,其中大脑和肝脏损伤尤为突出。尿素循环障碍的临床症状会因为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根据疾病发病时间不同,可分为早发型(新生儿期发病)和迟发型(新生儿期后发病),其中早发型相较迟发型患者的病情通常更严重。

新生儿期(早发型):患儿出生时大多正常,但也有部分患儿可能在出生后立即发病。患儿通常在出生后数小时~数日内出现喂养困难/拒奶、呕吐、体温不稳定、过度换气、昏睡或癫痫发作等,类似败血症样症状,疾病发生较紧急且病情凶险程度较高,常迅速进展,出现惊厥、昏迷、低体温、呼吸衰竭或脑水肿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许多新生儿患者因未能及时确诊和对症干预治疗,病情恶化快,后果极为严重。

儿童及成人(迟发型):迟发型患者的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滞,出现反复头晕头痛、呕吐、肝肿大、食欲不振等症状,或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多动等)、智力发育落后(智力、记忆力下降等)、易怒和反应迟缓等神经系统症状。大部分迟发型患者首次发病前没有特殊的症状,或仅仅表现出厌食高蛋白饮食,他们常常因为感染、发热、长期禁食、高蛋白饮食、疲劳或服用某种药物(如退热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因素诱发高氨血症的急性发作,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胃肠炎、精神疾病等,从而延误疾病诊断和治疗。

要注意的是,尿素循环障碍不同亚型的患者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症状,如ASLD患者会表现出头发变脆增多、脾肿大;OTCD患者可表现出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

及时筛查/检测,尽早诊断

目前,少数尿素循环障碍患者它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得以确诊,而多数患者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后才被诊断。对于任何年龄出现的急性神经精神异常、脑病、肝功能异常、疑似中毒的患者,以及不明原因的认知和运动障碍、癫痫、肝肿大等表现的患者,均需考虑尿素循环障碍的可能,尤其是上述症状与摄入高蛋白饮食或急性疾病同时发生时,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

主要诊断检测手段包括以下几个:

血氨检查:血液中氨浓度异常升高时,需高度怀疑尿素循环障碍。

血氨基酸谱、尿有机酸分析: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特定的代谢物,如瓜氨酸、精氨酸和乳清酸等,有助于判断是哪种亚型的尿素循环障碍。

基因检测:作为确诊尿素循环障碍的重要依据,基因检测能够找到导致疾病的基因变异。

如果家族中有人出现不明原因昏迷、智力发育迟缓、精神行为异常或厌食高蛋白食物等情况,建议尽早开展家族史调查并进行相关筛查。

尽早干预,个体化治疗

尿素循环障碍患者长期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尿素循环的氨负荷,将血氨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维持稳定的代谢状态,预防高氨血症急性发作和并发症的出现,从而保证儿童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包括体格和智力发育,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希特林蛋白缺乏症患者需要长期坚持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而其他尿素循环障碍亚型患者需终身遵循低蛋白饮食,即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以减少机体内氨的产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素食并不等同于低蛋白饮食。一些被认为是素食的食物仍然可以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例如:豆类、乳制品、核桃、杏仁和花生酱等。患者在长期低蛋白饮食期间可能需要补充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必需脂肪酸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等。

然而,长期低蛋白饮食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过度限制蛋白质摄入甚至会引起机体能量不足,导致机体内部储存的蛋白质分解代谢,进而生成的氨引起高氨血症的发生。此外,不同年龄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其蛋白质和能量需求各不相同,且随着生长发育不断变化,这使得低蛋白饮食管理面临较大挑战。

因此,仅依靠低蛋白饮食的管理方案并不理想,患者通常还需要联合降氨药物进行治疗,例如1)特定的氨基酸(如精氨酸、瓜氨酸),可帮助代谢部分氨;2)氮清除剂则能更好的控制血氨水平,提高患者的日常蛋白质的摄入量,从而改善儿童患者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减少/避免尿素循环障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这几点要注意:

• 合理饮食管理:避免高蛋白饮食,但在医生指导下摄入适量蛋白,以防止营养不良并保障儿童患者的生长发育。

• 定期监测血氨水平:至少每1~3月去医院检查1次,若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诱发因素:如发烧、感染、手术等,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必要时增加氮清除剂剂量。

• 及时就医:出现精神异常、呕吐、嗜睡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防止病情加重。

• 康复训练:对于已发生智力运动障碍的患者,可在尿素循环障碍疾病控制良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训练,避免疲劳和交叉感染。

• 心理支持与社会关爱:罕见病不仅影响患者,也给家庭带来很大压力。社会应给予更多支持,提高公众认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生活。

尿素循环障碍虽然罕见,但危害严重。在这个国际罕见病日,让我们共同关注尿素循环障碍,提高公众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注:以上内容仅用于疾病科普、信息传播使用,具体诊治方案及药物使用请咨询临床专业医师。


参考资料:略




责任编辑:Linda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国际中文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