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文化 正文

“未来尚未到来":大屏幕上播放的视频展览是什么?

2020-12-28 13:47   来源: 互联网

由实验影像中心主办的艺术家杨富东“未来—青年实验影像工程”展览近日在上海外滩博悦电影院举行线下首映式。冯秉义、陈舟、马海蛟、胡伟、沈瑞兰、杨媛媛、唐超、林可、朱长权、李明等10位形象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创作方法,创作了以“未来”为主题的新形象作品。


“未来”之所以需要讨论,是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每个艺术家对未来的理解,更关系到他们如何突破新的图像叙事语言,更好地拓宽图像媒体的边界。如今,实验图像不仅出现在艺术博物馆里,而且存在于电影院的大屏幕上。实验影像中心致力于搭建影像展示研究平台,通过网上影院建立影像作品数字档案,通过与线下影院联动,促进影像展示的多渠道交流。


1609134544438092.png


在首映式上,杨福东说:“电影展对这十位年轻艺术家来说很陌生,所以电影对他们来说是虚拟的媒介。”另一位策展人李素超说,“与以往的艺术博物馆展览不同,这次视频展要求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在两个小时内不带旁白地观看十部作品。他们不能到处走动。但是因为每个人的视频风格都不一样,这两个小时对观众来说也意味着十次新的体验?展览伊始,杨福东希望这十位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新作,诠释和表达对“未来”概念的批评和思考。他希望以不同的作品为契机,拓宽实验图像的边界,探索各种可能的未来。这十幅实验图像以创作者的记忆和个人感受为基础,以纪实、虚构或现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创作者对流动时间和图像中“未来”的理解。


杨福东告诉界面文化,“未来”相当于双重视野。一方面,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年轻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年轻”一词在他的想象中充满了力量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未来”一词的意思是“未来尚未到来”,是对未来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当今时代,科技媒体的不断更新给形象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数码时代的影响下,观众如何看待网络影像作品,年轻艺术家如何理解创作与科技的关系,也是杨福东一直关注的话题。”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质量,而是年轻艺术家的思考和行动。”


大屏幕、数字技术与“创作者”的未来

image.png

无论是线上展览还是线下作品,不同的媒体决定了观看姿态,不同的姿态决定了观众身体如何进入媒体。艺术家如何找到更合理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作品,是实验形象的关键。杨福东说,电影院和美术馆是不同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空间。大屏幕的呈现方式要求艺术家们深入思考作品能否支撑整个空间和音响设备,因为有限的手机和电脑屏幕的效果非常微弱。光线的变化,细微的细节和声音的控制都会在大屏幕上线条的质感就像一面“魔镜”。如果你做得不好,它就会出现。


本次展览在博岳影城林景寅高清厅举行。从那时起,左、右、中、倾斜装置的音效发展到比原来的音响效果更灵活的系统可以准确掌握影片中每个物体的声音位置,从而创造出立体的音效。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声音的质感能否支撑整个投影空间,也是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对于不断更新的音响技术给艺术家带来的可能性和挑战,杨福东表示,在电影产业新技术下,艺术家对屏幕图像的把握因人而异,每个艺术家对声音技术的理解和选择各不相同。艺术家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展览的核心。这一次,他们打破了以往的叙事结构,开始讨论未来的技术和声音的呈现。这些想法和可能性不仅在大屏幕上凸显出来,也打破了艺术家对图像的理解。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国际中文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