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教育 正文

如何处理职业教育中的空洞化"--中职教育如何应对

2020-08-18 12:50   来源: 互联网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空心"现象,所谓"空心"是指劳动力向两端"迁移",即对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的需求增加,而对中等技能员工的需求则大幅下降。


劳动力市场的"空洞"是由技术进步造成的。技术更新正在推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全面变革。人们惊讶地发现,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机器取代,或即将被机器取代。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低技能员工。相比之下,由于人工智能、电话人员、客户服务等岗位的出现,大量原本需要的制造中型技术岗位,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渐被机器所取代,甚至在服务业也是如此。"空洞化"已成为可预见的趋势。


技术进步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其背后的逻辑是工具的智能。工具智能意味着劳动技能不断隐藏在机器中,尤其是中等技能。在当今社会,"劳动工具"正逐渐成为"工人"。这一趋势将给中等职业教育的中等技术技能培训带来什么样的挑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灵感1:从技能导向到识字方向。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技能失败表明,以技能培训为核心追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失去了论证的基础。技能反映了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工具改变了技能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中技能培训价值的认识--技能有快速失败的可能,但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它具有同样的培训价值,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升,即注重具体的技能培训。要注意个体的核心素养训练相对不变,这样的核心素养可以转移到各种工作情境中,这些机器没有而且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空心化"表现为:一方面,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机会急剧减少,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带动教育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对提高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都表明,中职毕业就业的出口将逐渐缩小,中职教育将更多地承担基础职业教育的任务,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准备,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启示三:从关注具体技能到重构与劳动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岗位情境下能力的形成,同时发展学生的职业精神。这样的逻辑需要进一步升华,即到人与劳动关系的重构上来。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传统的分工为基础,培养分工中的技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某一劳动环节的参与者。未来的职业教育需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在"劳动"全过程参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劳动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控制者,重构学习者与劳动的关系


归根结底,人是通过劳动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变化,职业教育都应发展"人与劳动的关系"的属性,即职业教育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享受劳动",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

1597726391839787.jpg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国际中文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